-
正值招聘求职旺季,线上招聘火热进行,不法分子利用网友急于求职的心理,处心积虑挖“坑”,假借招聘名义实施诈骗。“手工活外包,工资日结”招聘广告截图第一“坑”:“手工活外包,工资日结”。
在家带娃的孙女士近期收到一条招聘短信:“简易的手工活外包、工作时间灵活不受限、工资在货物回收后立马结算……”“招聘介绍上说工作难度不大,在家带孩子时做特别适合。”按照要求,孙女士填写了求职信息,联系了负责人。负责人告诉她,求职必须微信私聊,于是二人添加了微信好友。这位负责人称自己也是一名宝妈,还要孙女士查看她朋友圈里的动态消息。
“长达半年的朋友圈里,基本上都是介绍手工制品如何发货、又有新求职者加入、发放工资的截图。”孙女士说:“这些信息打消了我的疑虑。”当孙女士询问如何入职时,该负责人提出,为了防止违约,需垫付一定货物金额。“金额还不能微信直接转账,我分别发了4次红包,总计658元。”孙女士说。
很快,孙女士收到货物,制作完成后,当她询问如何返还作品时,却发现联系断了,群内也没有发布动态。“多方联系都没有结果,家人和我都意识到被骗了。”孙女士告诉记者。
套路分析:“网络招工诈骗主要是利用了当前工作难找,求职者急于挣钱的心理、居家全职的状态。”办案的李警官介绍,招聘方会向求职者布置任务,初期任务简单,很容易完成,但后期任务难度大幅提升,一般人无法完成,而招聘方以此为由拒退代理费。由于损失金额不大、欺骗性较强,很多受害人往往选择自认倒霉。
警方提示:网络求职者一定要选择信誉度高的专业网站,如果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要求缴纳代理费、培训费、保证金等条件的招聘广告,要提高警惕,不要随意汇款。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0/13 -
冒充买家,称网店上的商品无法购买,进而以需缴纳保障金为由骗取网店经营者的钱财。近日,家住渝北回兴的冯女士掉入了这样的陷阱,损失49950元。
10月1日,渝北区公安分局回兴派出所接到辖区冯女士报警,称其在网上被骗49950元。冯女士说,自己是一名全职妈妈,闲暇之余经营了一家网店。当天,她在电商平台上收到了一条“买家”信息,对方称想在冯女士的网店购买商品,但在付款过程中无法完成交易,并将截图发给了冯女士。正在冯女士疑惑之际,对方又发来一张二维码截图,告知冯女士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解决问题。
为了尽快完成交易,冯女士扫描了截图,又添加了所谓的“平台客服”qq号。“客服”告知冯女士,其网店没有开通保障服务,导致交易失败,只需缴纳一笔保障金即可解决问题。冯女士查看了账户,发现该服务确实没有开通,便放松了警惕。
已经陷入套路的冯女士按照“客服”的要求,开启了远程控制,并在贷款平台贷了款,随后向“客服”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49950元。
冯女士再次与“客服”沟通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这才反应过来是上当受骗了。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在与陌生人涉及金钱往来时应提高警惕,网店经营者接到所谓“订单异常”等信息,切勿轻易相信,必要时可先致电官方电商平台客服电话咨询。一旦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0/13 -
本想陪网恋女友过生日,不想却落入传销团伙的圈套。近日,在湖南浏阳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件,值得广大网友警惕!
今年6月份,柳先生在某交友软件上结识了一名女网友,对方自称姓李,在浏阳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互动交流,柳先生和对方确立了网恋关系。在“恋爱”一个月后,李小姐提出自己马上就过生日了,希望柳先生能来浏阳陪她过生日,也算是“网恋奔现”了。
今年7月初,柳先生告知家人相关情况后,从福建来到长沙,并在李小姐的指引下,乘车抵达了浏阳。很快,两人就在约定的地点见了面。
简单寒暄几句后,柳先生就被李小姐带到了自己在浏阳城区的住处。
不过,让柳先生没有想到的是,李小姐并非租房独居,出租房里还有几名陌生男子,“她说,这些人都是她的同事,让我不要多心。”
然而,很快柳先生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他们要我把身份证和手机都交出来,并开始给我上课。”柳先生说,在听课后,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进入了一个传销组织,于是当即提出要离开,李小姐此时却完全换了一副面孔,“她说要我交钱,不然走不了。”
对于对方提出要自己购买一组2800元的传销虚无“产品”,柳先生强烈抗拒。见柳先生不配合,该传销窝点负责人孙某便组织人员对柳先生采取殴打、威胁、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强行要求其掏钱购买“产品”。
“我一个人完全抵抗不了,被打了七八次,实在扛不住了,只好交出银行卡,告知了支付宝和微信密码。”柳先生说,在孙某等人的威逼下,他的8万多元存款被全部转走。
警方提醒:网上交友奔现、网上求职赴约要谨慎,以免陷入传销组织。一旦身陷传销窝点,一定要保持冷静,积极采取自救措施:
1.坚定意志,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传销组织的说辞洗脑。
2.如果有机会外出,要注意周边的环境和标识,比如路名、商店等,寻找机会报警或向他人求助。
3.骗取传销组织信任,让他们放松警惕,伺机逃离。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9/29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9/29
-
垃圾短信、推销电话、电信诈骗……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那你是否曾经有疑问,这些信息来源是什么?是怎么泄露的呢?
近日,邢台开发区警方通过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有效遏制侵犯公民信息犯罪活动,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开发区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在工作中掌握重要案件线索,有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公民信息进行售卖。大队民警高度重视,经过研判分析,确认相关嫌疑人的身份情况,抓获犯罪嫌疑人刘某。
经侦查,刘某自2020年7月,组建了专属自己app拉新推广团队,通过从自己上线处获得的推广任务,然后下发给自己的下线团队,并按比例从中进行抽成牟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普通大众的个人信息便被刘某的下线非法获取并出售。后经办案民警调查统计,刘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非法获利数万元。
警方提示:诱饵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锋利的鱼钩,你在贪图别人的返利时,别人也早已盯上你身上更有价值的信息!莫贪小利,扫码谨慎!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是保护好自己!
同时,大家在购物、投资理财、登记快递等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业公司,也应尽到保护信息的责任,防止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信息、黑客窃取系统内存储的客户信息等情况发生。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