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前后消费行为频繁,要格外警惕涉及付款问题的诈骗行为。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一名市民,被假冒的客服以“更改账户信息”的名义诈骗16万余元。
10月27日下午,在西海岸新区一家公司上班的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银联的工作人员”,说出了王女士的姓名、毕业院校和身份证号,并说王女士之前注册支付宝的时候填写的地址是学校,系统默认她是一名学生,现在如果想进行贷款的话,风险比较大,贷款利率会很高,而且账号存在风险,需要变更为现在的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址,才能降低账号风险。
王女士信以为真,在对方指引下,下载了某会议app,进入一个会议房间。对方索要了王女士手机屏幕的权限,通过语音教她操作,称要将所有放款软件的额度全部清零,才可以变更支付宝注册信息,否则账户就会变成嫌疑账户,会影响征信。
之后,在对方指导下,王女士先后将花呗、微粒贷、中银易贷的贷款额度提现,并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共计16万余元。对方要求王女士将借呗里额度也进行提现,但由于王女士用花呗进行套现,借呗被封锁了。
对方又要求王女士向亲戚朋友借钱。就在王女士准备向亲戚借钱的时候,一名同事听到她打电话的内容比较奇怪,提醒她不要被骗了,王女士才警醒过来,于是到青岛海岸警察支队小口子派出所报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需更改信息,必须联系官方网站核实。王女士遭遇到的是一种新骗局,除了更改支付宝账户,诈骗分子还会以更改花呗账户信息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提取借款额度后转移到指定账户。此类骗局中,诈骗分子都会让受害人下载使用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软件,从而掌握受害人的银行卡信息。
民警提醒,凡是要求共享屏幕、清空额度后进行转账汇款操作的都是诈骗。此类骗局诈骗对象主要是以90后青年群体为主,这一群体大多在读大学时确实使用过支付宝、花呗、借呗等。
除了伪装成客服,骗子还会发送虚假客服短信给受害人,以“支付宝账户需要重新实名认证”等名义,诱导受害人点击钓鱼网站链接,套取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然后实施诈骗。遇到支付宝等app需要更改信息或注销账户的,必须联系官方网站进行核实。对于来路不明的链接和应用,坚决不点击、不下载,付款前务必再三核实信息!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1/04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0/28
-
近日,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了一起通过冒用他人微信的方式诈骗钱财的犯罪案件。
据悉,孙某某无业在家,日常靠玩游戏、聊微信打发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收入,正常生活便难以维系,于是孙某某动起了“歪心思”。他先换上他人的微信头像及昵称,随后找到两人的共同好友袁某,以有事急需用钱为由,成功骗取袁某3000元。一个星期后,孙某某就花光了第一笔骗来的钱。于是他故技重施,再次冒充他人,成功骗取赵某5000元。正当孙某某以为自己发现了致富捷径的时候,警方将其抓捕归案。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孙某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因孙某某到案后自愿认罪认罚,其家人代其赔偿了两位被害人的损失,并已取得被害人的原谅,故对其从轻处罚,判处其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千元。
近年来,利用社交软件盗号、仿冒账号,顶替他人身份后施行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慎重考虑。要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必要时可通过电话、视频电话确定对方身份;还要问清借钱缘由,留好借款凭证,如果通过微信转账,保留转账截图。总之,借钱有风险,转账需谨慎。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0/28 -
近期,北京、广东、河南等多地出现借“以房养老”概念进行非法集资或者转移老年人房产的案件,受害者损失惨重。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提醒老年人小心投资理财圈套。
中消协称,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老年人一般都会存有一些积蓄。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掌握的理财知识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打着各种项目的旗号,以“高额回报”为诱惑,布下了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诱惑中了圈套,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据中消协介绍,“以房养老”理财骗局的基本套路是,忽悠老人将房子抵押贷款,然后将贷到的款项投资于号称每月可得10%—15%的高息“理财项目”,老人将房产处置权交给理财公司。最初每月老人能收到相应的回报,但没过多久,不光收益和本金得不到归还,连自己的房子也被强制过户,老人“钱房两空”。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陷入涉房理财陷阱的房主就超3000人,且大多为老年人。
对此,中消协建议老年消费者:一要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明确投资理财不同于银行储蓄存款,各种理财产品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并积极与子女沟通,重视听取他们的意见。
二要去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或者理财合同,了解理财产品的类型、风险等级、是否保本、预期收益率、投资方向或挂钩标的、流动性安排等详细情况。
三要按照要求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合测评结果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既不要“押 上全部家当”, 也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四要警惕高息理财项目,远离非法集资。不轻信商家任何“低门槛、高回报”的宣传,不购买通过理财群、旅游、讲座、电话或者上门推销的理财产品,不购买资金去向不明、投资业务不清、先交钱再找项目的理财产品, 防止血本无归。
此外,中消协还就其他领域消费进行提示:购药要选正规渠道,保健食品认准蓝帽;警惕低价旅游陷阱;远离非法会议营销,防范各种电信诈骗;消费之前做足功课,遇到纠纷理性维权。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0/19 -
新学期伊始,对于赴国外留学的中国新生而言,背井离乡、独自生活,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安全这根弦急需绷紧。新生可能会遭遇的风险有如下几个。
1、电信诈骗风险
此类骗局常常是骗子假冒“使馆工作人员”“移民局官员”“中外警察”等威胁、恐吓留学生,要求转账“协助办案”“自证清白”,否则就会被遣返回国。此外,还有代缴学费给返点、假票贩子、换汇诈骗等骗局。
新生对海外的执法流程、去哪儿换汇等还不够熟悉,容易被骗。此外,新生身处陌生环境,还会感到好奇、紧张等,这些情绪易被人利用,进而被骗。
这类骗局该如何防范?首先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虚拟绑架等就是利用熟悉隐私信息攻破心理防线;其次要知己知彼,随时了解最新的诈骗套路;第三,要守住底线,非法打工等违法的事不做;第四,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物交易,别贪小便宜。
2、租房风险
海外高校宿舍房源相对较少,不少学生需租房或跟人合租。2018年,一名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想在出国之前先把房子租好,通过论坛认识了一名自称租期未到但想要转租的二房东,这名二房东提供了房屋的具体地址、实拍视频和租房合同,这位同学同意租房并付了300英镑保证金。然而,收到保证金后,这个所谓的二房东就把这名中国同学给拉黑了。
国外租房的通常流程是先预约看房,之后申请租房,中介再从看房人中选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个。只有被选中的看房人才能租到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你看中某套房子就一定能租到。这时候就会有骗子利用学子们急于租房的心理,设计一些租房陷阱,比如假房源、假房东、假中介。
如何才能既省钱又快速租到靠谱的房子?可在出国前多找几家留学目的地有资质的中介公司,通过中介网站多选几套心仪的房子,同时预约入境后最近的看房时间。另外,在签租房合同时,一定看好规定和条款,明确权利和义务,该维权时一定要维权。
3、校园社团霸凌风险
在大学里加入社团,可以扩大社交圈、助力自己快速融入校园,甚至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但是,有些社团确实充斥着不良风气,这就需要学子们用心咨询和甄别,比如可以在学校论坛上先了解某个社团的历史和风评,如果加入社团后觉得不舒服或是受到了侵害,要果断退出,千万别碍于面子硬撑到底。
4、校园派对性侵风险
初到国外新校园,需要尽快融入,难免会参加一些派对之类的活动。但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邀请方,谨慎赴约;其次,赴约时一定与信得过的人一同前往,最好是同性,相互照应;第三,谨慎饮用酒或饮料,离开视线的饮料不要再用,防止被人下药。如果达到饮酒年龄,想喝酒,建议只喝没开瓶的啤酒,可以一直攥在手里对嘴喝;不喝时,用大拇指盖住瓶口,防止被下药;如果感觉酒劲比往常来得早,要与朋友迅速离场,也可以找校警,请其护送回家。
总之,出国前要在安全方面做足准备,防患于未然。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