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1/26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1/25
-
疫情期间,不少不法分子趁机实施诈骗,泰安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警惕以下五种涉疫诈骗犯罪套路。
一、冒充防疫机构人员称可通过“私人渠道”快速出具核酸检测结果或检测结果有问题诈骗。骗子冒充防疫机构人员声称有私人渠道,半个小时即可出具核酸检测结果,在家也能做,以及致电做过核酸检测的市民称其检测结果有问题,以吸引注意,从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核酸检测结果应在官方正规平台查询。核酸检测一定要在经卫健部门认证的具备资质的医院、专业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不要轻信网络不实信息和所谓“私人渠道”。这不仅存在影响自身正常出行的可能,而且还有可能诱使你陷入骗局。
二、免费领取新冠疫苗接种意外保障诈骗。
群众收到关于“免费领取新冠疫苗接种意外保障”的诱导短信,内有一个网络链接,诱导群众点击。不少群众信以为真,点击进入链接,弹出对话框要求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即可领取,盗取个人信息,从而达到骗钱目的。
警方提醒:只要短信涉及到“新冠疫苗接种意外保障已到达”等字样的都是含有钓鱼网站链接的诱导诈骗,千万不要点击,更不要填写个人信息。
三、“行程卡”小程序无法正常登录诈骗。
在你外出需要出示 “行程卡”时,发现无法正常登录,手机收到带有网站链接的短信,点击链接后骗子即可获取个人信息,从而达到骗钱目的。
警方提醒:目前,仅有两种方式查询,一是使用国务院客户端防疫行程卡查询,二是遇到网络错误等服务不稳定情况时,可通过短信方式查询,发送短信cxmyd到所属运营商(电信10001、移动10086、联通10010)进行查询。
四、售卖新冠治疗“特效药”诈骗。
对方来电自称“防控中心某主任”,告知市民检测报告上有异常,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介绍一款特效药,只需×××元,只要每天坚持服用即可恢复健康。
警方提醒:切勿相信所谓的“特效药”,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不要相信非专业医疗机构,网上交易要在正规网购平台。流调人员开展流调工作时不会询问财产、说有“特效药”等与疾病传播不相关的问题。
五、冒充流调员诈骗。
诈骗分子自称“防控中心某主任”,告知你的健康码或检测报告有异常,可能是有人冒充你登记接种新冠疫苗,要求前往公安机关核查,然后,主动将被害人的电话转接至“公安局”,以“清查资金消除嫌疑”为由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骗子冒用疫情防控中心、卫健委致电被害人,再以各种名头给被害人扣上“涉嫌新冠疫苗违法犯罪”的帽子,其实只是骗子自导自演的戏码。
近期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为准确排查密切接触者,次要密切接触者、重点人群、一般人群,“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工作人员开展流调工作,在表明身份后,会电话询问大家的个人基本信息、行程轨迹、健康状况等,请广大群众尽力配合,此类电话不是诈骗电话,请接听到电话的群众注意甄别。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1/25 -
你被“自动续费”了吗?本想体验一把短期会员待遇,却没想到在app服务协议中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如果用户没留神,即使卸载了app,“自动续费”也不会关闭。“被自动续费”使不少人掉进消费陷阱。
有网友爆料,偶然清算支付账单,才发现有多种“自动续费”扣款,包括视频会员、网盘会员、修图软件会员、音乐软件会员、论坛会员等等。虽然一些app早已被弃用,可用户荷包仍在“跑冒滴漏”。这样的例子绝非个别,被扣“冤枉钱”,消费者必然有种被坑的感觉。
随着移动互联网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多场景都要用到各种手机app。app服务商纷纷推出付费会员制,宣称会提供更好服务。商家还会设置新用户优惠价或首月免费,而这往往和“自动续费”关联,容易造成消费者的冲动消费。
事实上,用户没注意或忘记“自动续费”,恰恰是中了某些app的算计。
利益当前,其中的套路颇费心机——不少app在会员协议中不起眼的角落约定“自动续费”,甚至不勾选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更狠的是在app中不设关闭“自动续费”菜单……一顿被牵着鼻子操作下来,某些用户稀里糊涂地入了瓮。
接下来,“自动续费”不会提醒用户,单次扣费金额不大,消费者不易察觉,细水长流。如此静悄悄地“粘性收费”,还不一定要为用户提供服务,即便用户哪天“如梦方醒”,多半只能吃“哑巴亏”。在app经营者看来,“自动续费”已经经过用户“同意”,无论是没注意,还是忘了关,似乎都是“用户责任”。不少app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这个锅甩得实在太“溜”。
“自动续费”字体小不起眼,加上不清晰的标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用户若不同意“自动续费”就不能继续。在app中无法关闭“自动续费”,“设障”很难说不是故意为之。一系列手法透着“损人利己”,与堂堂正正收费和服务相去甚远。
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商家对于格式条款要尽到说明和提示义务。法律既有规定,为何一些商家还抱着侥幸心理为消费者埋下消费陷阱?一个原因在于当前治理强度和惩治力度难以让商家“却步”;另一个原因在于商家看似尽到了相应义务,实际上却通过人为设置繁琐步骤、故意使用小字号提示等手段,给消费者制造知情或者退出障碍。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维护市场公平正义。
其实“自动续费”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一方面,消费维权部门不能让耍滑头、坑骗消费者的行径得逞,要为权益受损、主张维权的消费者撑腰。另一方面,针对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径,管理部门有必要对相关app经营者进行约谈整改,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app的收费行为。
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除了要注意成为app付费会员的“附加条款”,也要自查第三方支付软件中是否已潜伏“自动续费”。遭遇被“自动续费”,消费者不仅要及时取消,而且该投诉维权时别怕“麻烦”。必须指出,一些电信运营商也曾利用用户大意,悄悄收取各种杂费,只有消费者较真、管理部门严肃治理,“歪心思”才会被有效纠正。
对app经营者来说,吸引用户付费是常见的盈利方式。但是,付费必须是基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具有高附加值的内容满足用户需求,利用更新的技术手段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如此提高用户粘性才是良性的,也是真正可持续的。同时,相关收费必须公开透明,让用户拥有选择权。那些不把心思放在正道上、反而琢磨算计用户的app,注定走不远。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1/18 -
近年来,移动通信业快速发展,网络流量成为用户选择通信套餐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运营商推出“免流卡”等服务,宣称用户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就可“免流量”使用多款手机程序。然而,有不少读者发现,使用这类套餐后,每月流量费用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见底更快了”。
所谓“话术陷阱”,是指商家或营销机构为诱导消费创造更多消费的需求,精心“编织”一套消费主义话语体系,让顾客不觉不知地深陷其中,不由自主地按下“立即购买”按钮。
以通信套餐“免流卡”为例,产品宣传海报上称,月租只要19元,套餐内100余款手机程序都可以“免流量”使用,套餐外流量则按照1元1g的标准收费。然而,再往下翻页面,点击“资费详情”4个小字便会发现,所谓“免流量”并非不消耗流量,也不是免收流量费用,而是指所涉及的100余款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专属流量”,一旦流量消耗超出限值,就会按照套餐外流量收费。
明明是有严格限制的“专属流量”,却在宣传中声称“免流量”,这难免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若免流量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商家或营销机构在宣传时,就应当在显著位置提醒消费者,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否则,涉嫌虚假宣传与价格欺诈。
电信企业凭借“话术陷阱”,进行虚假宣传,能来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是通过拼产品拼服务拼质量,一点一点打造出来的。而“话术陷阱”打造出的所谓“免流量”,是“一锤子买卖”的功利短视行为,如此骗人营销手法,很快会被人们识破,注定不会走远。
实际上,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有充分的法律条款依据来惩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价格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若违反的话,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相应条款,则会被处以相应罚款,情节严重的还会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对于名不副实的“免流”套餐,只凭媒体曝光,进行公开揭露的“软约束”还远远不够。职能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将调查情况等作为执法线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不能总是让消费者“困在通信套餐‘话术陷阱’里”。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