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发布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报告。据了解,2021年,全市新设企业累计达23.79万户,同比增长28.04%,为近5年新高。
“证照分离”助企业“快入准营”
营商环境是为城市招来“金凤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年来,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持续加速。
2021年7月,全市新一轮“证照分离”改革实施。其中,全市范围内“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前三扇门”事项达到132项;自贸试验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69项。截至2021年12月底,本市“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3.89万户,占同期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8.9%。本市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2.16万户,占同期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6.9%。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已有包括“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小餐饮店许可”等在内的12个主项13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施告知承诺制改革。
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焕发。2021年,全市新设企业累计达23.79万户,同比增长28.04%,为近5年新高。自2021年1月20日起,全市实现开办企业领取执照、印章、发票“三大件”电子化模式全覆盖。电子印章与实物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截至2021年12月底,本市存量市场主体223.65万户,电子营业执照使用量6000余万次,占全国使用量的43.5%。
追溯平台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
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重要举措,本市创新智慧监管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推广“北京冷链”追溯平台,提升市场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2021年2月12日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品种范围,从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扩大到全部储存温度在0℃以下的进口冷链食品。过去只有超市等场所才会张贴公示的“北京冷链”二维码,如今在一些出售进口乳制品、冰激凌的小便利店中也很常见了。
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北京冷链”追溯平台通过科技支撑为市场防疫和食品监管工作再赋新能,建立起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电子追溯机制。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冷链”平台已注册完成企业1.59万家,其中经营进口冷链食品的企业6416家。累计记录冷链食品批次30.29万个,涉及12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全部省级行政区,共计89.13万吨。
“铁拳”出击整治市场秩序突出问题
为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本市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
2021年,市市场监管局聚焦进口冷冻食品、电动三四轮车、生产销售不合格儿童玩具、中介行业协会乱收费、保健市场乱象等关系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贴近群众生活的重点领域,依法查办一批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件,严惩一批违法主体。
2021年7月,西城区市场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北京知味麻辣餐饮有限公司的餐馆冷柜内,标示原产国为“新西兰”的“安佳黄油”等进口食品均未在“北京冷链”平台登记,而一盒标示原产国为“加拿大”的“冷冻野生捕捞斑点虾”也没有核酸检测报告和消毒记录。随后,北京知味麻辣餐饮有限公司被没收非法财物并罚款10万元。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和市场监管风险大的突出市场违法问题,加大打击力度。截至2021年12月底,本市已通过“铁拳”行动,共立案7196件,结案6062件,罚没款1.08亿余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005万余元。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3/22 -
专栏 国内动态 中国信用 | 2022/03/16
-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3/15
-
据山东省发改委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日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视频会议。
去年7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将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确定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两大基础支撑之一。经过去年在烟台、临沂两市开展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试点,已经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具备了在全省全面推开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条件。
会议要求,各市要提高思想站位,充分认识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对促进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坚持务实重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快推进全省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尽快完成各项任务目标,推动平台效能持续提升、应用服务全面深化。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3/11 -
为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包含九个方面内容,其中,在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方面,《通知》指出,加强对新市民创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和信用贷款投放,支持吸纳较多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信贷资金。
在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方面,《通知》提到,满足新市民合理购房信贷需求。支持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鼓励商业银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多维度科学审慎评估新市民信用水平,对符合购房政策要求且具备购房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新市民,合理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
在加强组织保障,推动工作措施落地实施方面,《通知》明确,完善配套设施,推动信息共享。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加快新市民相关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营造良好融资环境。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综合运用新市民社保、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数据,优化机构内部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