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13
-
随着元旦和春节假期的临近,各美容机构纷纷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为美丽买单,为美丽充值办卡。各式各样的美容服务项目和优惠活动令人眼花缭乱,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落入商家的“套路”。
据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百灵棋牌官网消息,近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12315中心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为美丽买单的同时,也要留意美丽背后的“陷阱”。在进行美容消费时,要选择正规的美容机构,学会辨别美容机构的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不盲目听信商家的口头承诺。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还提醒广大消费者,每个人的肤质和皮肤耐受程度不一样,使用同样的产品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引发不适,消费者可先购买美容院的体验套餐,再根据自身需求,理性购买美容产品和美容项目。
另外,对美容机构承诺的条款要通过书面形式达成服务协议,特别是抱着较高期望去做美容的消费者,应与美容机构签订书面协议,对使用的产品、项目内容、后续护理、退款条件等进行约定,保留好消费凭证,发生纠纷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同时发布了近期发生的几起典型美容消费纠纷案例。
案例一:美容护肤致过敏 付款容易退款难
10月8日,秦女士在一家美容院购买了4次体验套盒,第一次体验时感觉效果不错,便另行购买了一整套美容套盒,但第2次去消费体验套盒后发生过敏现象。鉴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消费者与商家沟通退款,商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秦女士当场致电12315提出退款诉求后,商家当即退还了费用,双方达成和解。
案例二:促销办卡要留心 不签合同无保障
10月19日,王女士在美容院花4980元办了一张美容卡,未签订书面合同。之后王女士对该美容院的服务不满意,提出退款申请被商家拒绝,王女士遂致电12315。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以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作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市场监管人员进行调解后,商家同意退款。经联系消费者核实,其已收到退款,消费纠纷圆满解决。
案例三:免费体验有“猫腻” 虚假宣传引纠纷
11月11日,金先生被一家美容院的工作人员以免费体验的方式拉进店内,护理过程中金先生脸上出现黑点,工作人员告知需用特定美容仪器消除,并需支付几千元费用。在工作人员的多次诱导下,金先生支付了500元,才将面部清洁干净。随后,金先生来电投诉商家虚假宣传,要求美容院退还收取的费用。经市场监管人员调解,商家退款,消费者对结果表示满意。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08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07
-
12月3日,山西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发布提示,有不法分子以投资充电桩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对此,广大民众应保持警惕,尽早防范。
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发布了警示案例。今年年初,某地市民举报有3家连锁门店,采用“购买共享充电桩投资分红”的投资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经了解,该公司宣称投资一个14千瓦一体式双枪32寸液晶广告屏交流桩,总费用为32000元,使用年限10年。每个广告屏可承接10条广告循环展示,每条广告每周收取广告费100元,每年收益52143元,桩主获取总收益的50%。以此计算,10年可获取广告收益260715元。经核查,该公司吸收资金近60万元,参与人数约20人。今年8月,涉事门店全部关闭。不久之后,涉事公司的资金兑付也因资金链断裂而停止。
据介绍,以投资充电桩名义开展非法集资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案例中,涉事公司虽给每位投资人印发了自制的“产权证”,但其自制的“产权证”未经过国家产权部门登记,不能证明充电桩已真正属于投资人名下。另外,投资人不能及时掌握充电桩实际情况,存在一桩多卖甚至根本无实物的风险;宣称通过广告运营获取较高收益的模式缺少稳定性和持续性,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
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提醒,一般而言,如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通常会采用引进风投的形式进行融资,而不是面向社会大众直接融资。因此,对于投资新兴产业或者陌生行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盲目跟风。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06 -
互联网的弹窗广告、植入广告让人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一些消费者为了不看广告,纷纷选择购买影视会员。但是,植入式的广告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让会员免看广告的效果大大打折。
针对于以上这些情况,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为期一个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回应社会关切,明确将以互联网直播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跨境电商广告纳入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弹出广告“一键关闭”、植入广告等领域的制度规定,增加了对含有链接的广告、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广告的专门规定。
针对互联网广告的乱象,《办法》的公布,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毕竟,天下苦互联网广告久矣!让互联网广告能够规范发展,而不是无序扩张,这也有助于净化网络,维护人们更好地用网环境。尤其是互联网广告环节多、链条长、主体复杂、监管难度大,其中更涉及许多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重拳整治互联网广告,既是规范整个广告市场,也是确保日后的广告运营能在合理范围内。
其实,早在今年4月份,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召开了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与会3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签署了《依法合规经营承诺》;8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1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校外培训广告市场。一系列举措的背后,不仅有助于改变无序的广告乱象,也是为了明确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企业在逐利的道路上,成为虚假广告的前沿阵地。
当前,各种app、小程序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好app、小程序带来的便利,又如何阻断那些不胜其烦的广告借助这些app、小程序大肆传播,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也需要背后企业的自律。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则制度,做到按规办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广告的审核,避免成为虚假宣传的“二传手”。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没有错,但如果在逐利的道路上裸奔向前,完全抛掉了应该有的责任与底线,不仅会破坏市场竞争的秩序,更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
为互联网广告立规,让不胜其烦的广告成为过去式,这无疑是广大消费者对此次《办法》最大的期待。希望在重拳整治之下,互联网企业的广告业务能够得到进一步规范,而不再是野蛮生长。毕竟,谁都不想活在一个充满虚假宣传的网络环境里。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