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5/09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5/07
-
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近日针对保健品销售中出现的各类消费陷阱,发布消费提示,提醒老年消费者:擦亮眼,识别常见保健品消费陷阱,以免被被骗。
陷阱一:野医游商瞎忽悠
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在街头巷尾碰到一些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旗号的“游医”,声称某种方法别人都没有,只有自己有,甚至在网上,在学术刊物上都查不到。然后发放一些印刷精美的免费小册子,重点介绍自己的“祖传秘方”。结果,一些老年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而上当受骗。
消协提醒: 骗子秉着治不好病人也吃不坏人的原则去配制所谓的祖传秘方,实际上往往是用一些无毒无害植物剁碎或是磨粉,或者是用番薯、土豆、淮山、豆子等食物切片晒干染色磨粉之类的方法经过处理后,把上述物质再掺些辣椒粉、花椒粉、薄荷粉等辛辣刺激的物质,让人吃起来味道特殊,味蕾和神经受刺激,掩盖部分病症。这样的骗子经常是游方行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所谓的祖传秘方肯定是无任何治疗作用的。
陷阱二:“广告明星”充专家
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广告明星”,比如被媒体曝光的“广告神医”胡祖秦、刘洪斌等专职“广告演员”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品。
消协提醒: 对“老年人讲座”要留个心眼儿,多对照生活常识想想,实在无法判断,也要采取“拖”的方式,弄清楚产品的真实面目再出手也不迟。
陷阱三:养生讲座当铺垫
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对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消协提醒: 不可过分贪图小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陷阱四:夸大功效要天价
非法组织者一般选择在菜市场附近、集贸市场附近、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他们谎称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针对老年疾病普查的“心脑康复工程”,该活动由“中国老年x病预防中心”和 “中国第x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等。组织者请老年人填写“健康状况普查表”,与他们攀谈,逐步了解老人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圈定“潜在客户”,最后,他们向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发放免费体验卡,根据此前的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
消协提醒: 一些非法保健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使用“彻底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老年人往往非常“恨病”,保健品销售人员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老人想听什么就说什么。”
陷阱五:免费体验藏猫腻
一些不良商家经常打着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所谓的“义诊”活动,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最后利用老年人听到病情六神无主的状态,适时地推销保健品。建议老年人先购买一个疗程,并告诉老年人食用一个疗程后,其还会再来做免费问诊。二次问诊,结果是病情好转,建议老年人接着购买该保健品,如此周而复始。
消协提醒: 要认清“专家”的资质,去正规医院看病就医。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就是企业的销售人员,只是穿了个白大褂而已,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千万不要被这种所谓的“免费体验”所诱惑,要知道“免费午餐”背后肯定暗藏猫腻。
陷阱六:亲情拉拢为牟利
针对部分老年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单寂寞的特点,有些不良无信的营销公司则雇佣人员,采用嘘寒问暖、上门陪伴、聊天、做家务等方式,通过所谓亲情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温情麻痹,随后高价推销保健品,使老年人“无法拒绝”“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买其功效夸大的暴利保健品。
消协提醒: 礼让于人,必有所求。在保健品消费中,要保持一份理智,切忌为了感谢别人所谓的关怀而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或是没有效果的产品,造成了财产损失和身体的损害。
陷阱七:小恩小惠是诱饵
利用“免费试用”“免费套餐”“赠送体检”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最后要求老年人购买其价格高昂的产品。
消协提醒: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否则可能会吃大亏。
陷阱八:试吃试用套住你
骗局中,最普遍被不法商人使用的“试吃试用”屡屡得逞。针对老年人比较节俭的特点,一些商家会采用试吃试用的方法,告诉老年人可以先试吃几天。在试吃的过程中,会有专人跟踪问访试吃情况,在问访中,不停地向老年人灌输该产品如何如何好,然后向老年人诉苦自己工作如何不容易,完不成业绩公司会如何如何等,面对态度诚恳的小伙子小姑娘,几次下来,很多好心老年人就觉得“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而且也试吃过了,没什么不适感觉,掏钱购买水到渠成。
消协提醒: 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保健品推销员,老年人不要碍于面子不好回绝。实在回绝不了,就用一些诸如“过两天再说”之类的语言先应付过去,然后离开“是非之地”。
陷阱九:名头吹嘘不靠谱
“买保健品国家给补贴,买得越多补贴越多,货到付款不用担心!”很多销售人员打着各种组织(中国xx协会、国家百岁工程、国家xx养老公益援助工程等)或国家补贴(健康工程、惠民工程)的旗号,让老年人觉得不买产品都是吃亏。此外,某些不法商家还会冒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向家境贫寒、久病缠身的老年人打电话,谎称能为他们向有关部门申请“政策补贴”和药费补助,进行欺骗误导。
消协提醒: 2017年初,有媒体刊登了脑力智宝骗局,提供被骗信息的数十位老人都是被“补贴”这一套路所骗,买一箱4万元的产品自己只需要花1万元,其他都是“国家”补贴,这种骗局很容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陷阱十:科技幌子难分辨
保健品销售展会一般在高级酒店租一个厅或在公司会议室举行,老人入场后将接受“名医”讲课“洗脑”。一般公司老板会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与xx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所邀请的名医名气如何大。讲座形式虽老套,内容却不断升级。讲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量子科学、激光治疗时髦概念。打“科技牌”是保健品会销常用套路。
消协提醒: 保健品日益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提高辨别意识。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实际上就是普通的保健品。
陷阱十一:会员优惠暗下套
一些不良商家向老年人承诺购买保健品成为其会员后,不但产品价格可优惠,如果介绍朋友过来,还能有高额回扣,诱骗老年人成为会员后带朋友过来购买保健品。
消协提醒:面对各种诱惑,老年人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
陷阱十二:饥饿行销使损招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消协提醒: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供不应求的广告宣传,不要跟风,不要被假象蒙蔽;要理性观察分析,要理性购买。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5/07 -
日前,河南郑州的钱女士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自己在360借条借款,没有享受到最低日息,提前还款时还要偿还全息。
据悉,按双方约定:贷款金额9万元,期限为24个月,贷款利率为7.4%/年,还款方式为每月等额(4434元)。其中,每月息费684元,24个月全息为16416元。在已经还款12个月后她想提前还款。然而系统显示即使她提前12个月还款,仍需支付后面12个月的利息一共8892元。这样算下来,钱女士的贷款实际利率已经高达18.24%。
眼下,各种借贷app的广告充斥于网络,这些广告大多号称“利息低、额度大、到账快”,各种暗示和诱惑让人心动。而且这些借贷注册门槛很低,只要输入手机号、身份证号就行。但消费者只要借了款,就会发现自己掉入了陷阱,所谓低利息暗藏各种附加条件,实际支付的利息其实很高,提前还款还要付全息等等。所以,360借条给消费者挖坑,绝非偶然。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借款人提前返还借款的,除另有约定外,应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因此,360借条“提前还款收取全部利息”的约定虽不违法,但不向借款人充分提示及说明这一条款,就属于霸王条款,借款人可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借款合同的内容。而依照最高法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将民间借贷利率受保护的上限,锚定为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按照现在的lpr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应该为15%左右。从理论上来说,按照这一标准,互联网小贷公司借贷行为中利息超过15%的部分不受保护。
但消费者遇到这类麻烦,要想维权并不容易。因为在现行法规中没有对提前还贷的具体规定,所以,消费者维权时,往往底气不足,如果走诉讼渠道,不仅流程较长,还要付出不菲的时间和和经济成本。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遇到类似陷阱,往往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就像新闻中的钱女士,最终还是选择继续贷款。
借贷app“好借”却“难还”,由此带来高昂的利率成本,理当引起重视。在这样的数字游戏中,消费者显然算不过商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默许这类商业骗局继续横行。如律师所言,“提前还款付全息”虽不违法,但务必要充分告知消费者。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应该进一步明确借贷方的“完全告知义务”,让消费者在遇到陷阱后,可以有规可依,更理直气壮地维权。
此前,校园贷、裸贷等违法违规现象在严厉打击下有所好转,现在,面对这类虚假宣传、诱导类的广告,以及狮子大开口的高额利率,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出手,当好消费者的强有力后盾。对于那些利用借贷app,变相经营高利贷,毫无底线坑害消费者的企业,理当严厉处罚;对于屡查屡犯,追逐暴利的企业,理当果断吊销其金融执照。
而作为消费者自身更要理性借贷,不可被眼花缭乱的广告语所蒙蔽,而是要注意风险防范,尤其要在了解附加条款的基础上再做决定。消费者必须要知道一个常识,天上不会掉馅饼,金融行业从来没有“轻松借钱”一说,以低息为噱头背后,实际上往往埋着高息的“深坑”。总之一句话,借贷有风险,花钱需谨慎。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5/06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