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6/01
-
近日,2021年杭州市信用杭州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公布了“杭州市十大信用典型案例”名单。企业信用监管数字化该如何改革?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有一套”。
借力数字改革 企业一次不跑
2020年,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信用监管数字化转型,取得新突破。
借力数字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网上办理系统,着力破解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监管力量和监管能力不匹配不适应的“难点”“风险点”,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教育,强化企业信用监管。通过“经营异常名录监管数字化改革”,建立从“网上申请”到“线上线下查实”的全链条数字化监管模式。
在企业经营异常移出环节,采用企业申请人实名认证 自我守信承诺,减少企业申请时提交的证明材料数量,突出风险监管,企业委托他人办理时对被委托人的信息进行实时验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诚信自律,震慑打击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在移出核查环节,通过数据协同,自动比对,区块链技术核查企业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对有违信行为或其他高风险可能的,采取现场核查的方式,对资料符合性较高的先予以移出,事后对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开展定向双随机检查,核查企业提交材料的真实性,监督企业是否遵守落实自我守信承诺,提高监管效能。经营异常名录移出数字化改革后,2020年共办理线上经营异常名录移出6958件,一次性通过率77.7%,最终通过率100%,实现了“政府智能监管、透明高效,企业守信承诺、一次不跑”的目标。解决了证明资料多、企业多次跑,虚假材料屡禁不止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和监管人员的“双减负”,获广泛好评。
用好信用规则 优化监管机制
除此之外,还要用好信用规则,优化监管机制。围绕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开展“一体化、数字管” 新型监管机制试点。制定首批“红黄绿”码监管检查事项清单,将218个监管检查事项,分类为重点领域、双随机、触发式监管检查事项,双随机及触发式监管事项占比 86.3%。用好信用规则固然重要,提升失信成本也是数字化的重点。杭州市场监管局积极协调出台了信用联合惩戒的“新样板”。在杭州市委政法委印发《进一步加强打击和防范新型网络犯罪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对通过登记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高危”市场主体,税务部门限制使用发票;公安部门纳入日常侦探;银行机构、支付机构依法对帐户采取必要控制措施。
优化共享机制 升级应用场景
杭州市场监管局还深化杭州城市大脑“食安慧眼”场景应用,建成视频监控模式阳光厨房7522家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动态的企业健康码、证照信息、食品抽检信息等信息,并可直接进行信用评价或违法举报,全市 7.4 万家餐饮企业全部赋码。推进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信息平台建设全国试点。在萧山区试点“科学整合、规范充装、智能配送、闭合管理”的全链式监管模式,通过“互联网 ”监管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目前瓶装燃气追溯系统已涵盖充装单位25家,形成3个品牌联建体,已覆盖气瓶165万只。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6/01 -
为认真贯彻落实柯城区委区政府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要求,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柯城区营商办、区审计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整顿和规范审计秩序,采取多项举措,打造诚信审计。
一、全面实行信用承诺制度。所有审计项目均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作出书面的信用承诺,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业务资料以及各项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承诺并负责,为推进柯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截至目前,按照审计署要求,已有30余家被审计单位签署了信用承诺书,19位审计干部签署了《诚信审计承诺书》。
二、扎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全覆盖工作机制,持续做好重大政策跟踪、财政、经济责任、国有企业、扶贫等审计工作,强化对被审计单位履约行为的监督,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开展审计工作,及时披露审计监督发现的失信行为,重点揭示涉企事业单位诚信缺失问题,督促企事业单位提升诚信意识,强化自我约束。
三、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公开。注重审计权力“清单式”公开,将审计权力自觉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审前在被审计单位张榜公告审计事项、廉政纪律、审计组成员、举报电话等,并向被审计单位发放“审计人员自律反馈表”,把审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公之于众,提高审计诚信力。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在不涉及国家机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前提下,按照专项公告与综合公告相结合、网上公开与书面公开相结合、全面公开与定向公开相结合、政府公开与审计公开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审计公开载体、形式和内容,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截至目前,已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等45个项目进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公告项目涵盖了教育、卫生、涉农、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四、关注重点领域诚信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以财政资金申补、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招标投标、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为“信用审计”重点,审查是否完善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审查是否建立招标投标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完善招标投标诚信档案和多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建立招标投标不良行为名单等,加大对以虚假信息骗取财政资金、虚假招投标、合同履行不到位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开展诚信审计宣传教育。为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人人重视、个个参与、事事诚信,推动“信用审计”健康发展,通过发放信用宣传资料、通报身边诚信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大诚信教育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全体审计干部做人讲信用、做事讲信用,局内讲信用、局外讲信用,形成全天候、全覆盖的良好诚信宣传氛围。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5/28 -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5/28
-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