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上半年,福建省为2.34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42亿元,继续保持治欠形势平稳可控。
事前定标准,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有效确保工资到手率。福建不断扎紧扎牢制度“笼子”,给农民工工资装上“安全阀”,设置“防火墙”,促使广大企业在制度的规范下合理用工、足额付薪。建立标准化保障制度。以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主线,相继出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实施细则,加强制度间的融会贯通,形成全周期保障工资支付的制度闭环,推动制度覆盖每一个工程项目、每一个支付环节,做到农民工进场有登记、工资有来源、发放有渠道、欠薪有兜底,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及时拿到工资。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印发《福建省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规范化指导手册》,并根据实际持续修订更新,手册明确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专用账户、总包代发、维权公示等制度的13项执行标准,统一每项标准的工作内容、台账资料等,同时制定了简易劳动合同、花名册、考勤表、工资表等13个常用文本的参考样式,用工企业“按图作业”即可完成工资支付的整套规范流程。选树标准化工程项目。深入推进创建“无欠薪项目部”活动,将各项根治欠薪长效机制纳入创建内容,建立无欠薪标杆项目认定评选机制,“无欠薪标杆项目”可享受全额返还工资保证金、表扬奖励等激励政策,激发企业依法支付工资的内生动力,定期组织“无欠薪标杆项目”现场观摩活动,示范带动工资支付秩序全面规范提升。目前,全省已认定“无欠薪标杆项目”334个。
事中强监管,动态监测工资支付情况,切实降低案件发生率。福建持续推进工资支付事中监管创新,做好“监管加法”,构建“日常排查、专项检查、数字监测”的全方位监管模式,2021年欠薪农民工比重0.05%左右。强化日常排查。全省推行“一个明确两个清单三个到位”排查法,明确排查责任人,坚持人盯项目、责任包干;排查工作实行清单管理,所有工程项目逐一排查到位、逐项梳理问题,建立排查清单和问题清单;对于排查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严格对账销号、闭环管理,未按要求整改的,依法依规予以行政处罚,排查工作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追责,做到整改到位处理到位问责到位。强化专项检查。创新组织开展迎建党百年“护薪”行动、欠款欠薪“点题整治”、“大数据 根治欠薪”、铁路项目欠薪问题整治等专项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集中人员力量,严肃查处欠薪问题,重拳惩戒违法行为,精准清除风险隐患,同时主动对接纪检监察机关,将根治欠薪纳入监督执纪问责重要内容,全程跟进监督,确保专项行动查出真问题、改出真成效。强化数字监测。建设应用劳动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动态监管全省工程项目4800多个,对接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27家,每日考勤量超100万人次,线上监测工资发放达762亿元,实现“工人底数清、出工考勤清、工资流水清”;平台汇聚人社、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等部门数据超2亿条,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自动研判预警欠薪风险隐患,2022年以来,平台预警“紧急风险”欠薪隐患470件,高效发挥了“哨兵”和“侦察兵”作用。
事后抓处置,压紧压实监管清偿责任,着力提高欠薪化解率。福建全力推动欠薪责任落实落地,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欠薪治理新格局,快速有效化解欠薪案件,严惩恶意欠薪犯罪,确保农民工及时拿到被拖欠的工资,提升农民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考核约谈。全国率先建立根治欠薪约谈制度,欠薪问题解决不力的,省治欠办将约谈地方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并将约谈纪要抄送组织人事部门;省政府将根治欠薪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每年对地市政府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同时将根治欠薪纳入综治考评、绩效考评和党政班子考评等三大考核体系,将处置欠薪案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发生欠薪问题“责有人负、事有人管”。实施联动处置。发挥人社、公安、工信、法院等部门职能作用,先后建立欠薪网络舆情处置、讨薪纠纷警情处置、根治欠薪与清理欠款、欠薪案件非诉执行等四项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凝聚清偿欠薪工作合力,工信部门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中优先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2021年检察机关运用支持起诉、执行监督等方式帮助1495名农民工追讨欠薪2958万元,人民法院开展“八闽护薪”等专项执行行动,拘传拘留159人、移送追究拒执犯罪18人、办结涉薪案件6062件,执行到位1亿余元。实施联合惩戒。畅通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2021年省公安厅挂牌督办2批14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2022年1月敦促一外逃8年的欠薪嫌犯从波兰回国投案自首,为212名劳动者追回工资206万元;加强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设,2021年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39件,列入欠薪失信联合惩戒名单12个,住建、交通、水利、铁路、通信等部门将欠薪情况纳入行业信用评价,对恶意欠薪实行“一票否决”,构筑起“不敢欠、不想欠”的警示网。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9/23 -
来自福建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福建省累计发放4894笔“科技贷”,发放金额达200.13亿元,惠及2837户科技型企业。
据悉,福建省自2019年实施“科技贷”以来,受益范围广泛,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去年12月,省科技厅、省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工信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印发《福建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方案》,于今年1月1日实行新一轮“科技贷”,截至目前已与23家合作机构签约,形成“财政 科技 金融”的有效模式。
福建省科技等部门梳理“科技贷”服务对象,定期分地区、分领域征集企业融资需求,今年已征集企业数69家,资金需求近11.8亿元,开展系列点对点对接活动。
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与现有银行存在风险偏好差异和收益、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的问题,2018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于2019年~2021年省级财政每年出资2亿元设立专项补偿资金,为全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和增信支持。省科技厅、省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工信厅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福建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方案(试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四部门联合出台该方案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服务范围,有力促进了全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9/07 -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9/01
-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8/24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全国261个地级市6月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新指标围绕8大方面35个细分指标综合评价城市信用工作推进状况,芜湖由前期的第31名跃升至全国第3名,领跑安徽。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以来,芜湖加快打造“信服鸠兹”城市信用品牌,不断强弱项补短板,全面提升信用工作水平,为个人干事创业和社会高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更加扎实有效。我市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多次召开信用信息归集专题推进会,先后向相关部门发出数据共享函,各类特定数据归集机制逐步完善,部分特定数据归集量明显增长,其中信用承诺信息新增53.5万条,较2021年增长404%,信用奖惩信息新增12万条,较2021年增长900%。重点职业人员信用档案归集类型由17类增至26类。
信用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我市创新事前信用核查机制,在市政府一站通、市惠企平台、招投标系统中嵌入信用核查机制,将信用核查作为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评选评优、政策奖补等事项的前置条件,对严重失信主体依法依规进行限制或禁止。上半年各类平台累计核查2.9万次,有效拦截214次。定期对各部门产生的行政许可和信用评价信息进行全面自查,切实强化信用核查整改工作闭环。
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加畅通便捷。我市大力推进“信易贷”工作,通过专题会议调度、建立工作专班、召集金融机构协同推进,不断优化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截至7月底,全市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近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平台线上信贷放款额度累计达100.9亿元,环比增长383.65%;平台注册量由1.9万家增长至5.8万家,环比增长200.13%。
城市守信氛围更加浓厚丰盈。我市加大失信被执行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等严重失信主体治理力度。截至 2022 年 6月底,全市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市场主体共 4436个,较治理前减少2140个,下降32.5%,占存续市场主体比重降至1%以下。同时,依托信用网站、部门网站、两微平台、主流媒体加强信用建设宣传,开展2022年芜湖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季活动。
“现代社会应当是信用社会,大到城市和行业,小到企业和个人,其好坏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应是信用。”市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信用状况,正成为每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专栏 国内动态 信用中国 | 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