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8/09
-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明晃晃用虚假中奖率作宣传的时代似乎终结了。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新套路”也应运而生。
据报道,一些网游平台在描述中奖概率的字眼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奖品量剩余99%”,“预计最高能获得某奖品”,“10次中奖率共60%”,“抽8次后必中”……本该简明易懂的中奖概率,变成了“猜谜题”。你永远摸不清自己单次到底有多大概率拿到奖品。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在游戏的官方网站或者游戏显著位置公布参与用户的随机抽取结果。游戏抽奖的概率以及合成概率必须公布,要随机抽取玩家参与抽奖的结果并公示、报备等。由此可见,按照《办法》规定,网游抽奖必须规范化、透明化,不能欺瞒用户,不得玩弄假中奖率。
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不少平台将抽奖作为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通过设置各种抽奖环节、极具诱惑力的奖品,诱导用户花钱抽奖,以达到刺激游戏消费金额的目的。抽奖确实有一定概率,并非人人都能中大奖,这是基本常识,但网游平台隐瞒中奖率,导致用户为抽中贵重奖品不断充值抽奖,演变成“氪金游戏”,就偏离了轨道。
众所周知,抽奖虽然是一种游戏,但对用户的心理刺激很大,如果不加以限制,容易异化为赌博游戏,令自控力较弱的用户陷入疯狂。因此,凡是抽奖活动,都应该公开中奖率,禁止搞“暗箱操作”,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理性预估结果,在保留随机抽取趣味性和偶然性的同时,消除涉嫌宣扬赌博与诱导用户消费的风险,回归网络游戏的本质。
目前,部分网游平台未严格遵守《办法》规定,就是不愿割舍此项丰厚收入。对这种违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勒令涉事网游平台停业整顿,依照规定公开中奖率,杜绝文字游戏,并对违规行为施以重罚。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8/02 -
毕业季来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陆续步入职场。近日,部分中介和企业摸透了毕业生求职“眼光高”的痛点,推出付费“买”实习业务,来满足毕业生对知名企业的求职诉求。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另据中国青年网不久前的调查显示,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实习,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直接的办法。要想得到一个亮眼的实习经历,有些大学生甚至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因此,“付费实习”“天价实习”等关键词频频成为网络热点。
据了解,很多从事于留学等工作的中介同时身兼互联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实习中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21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实习中介、人才中介”,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人才中介相关企业。其中,有近14万家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有2万多家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以内,占比超10%。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人才中介相关企业较多分布于广东,有13万余家,占比62%。
付费实习对自己能力的增长有帮助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购买过此项服务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买”来的实习经历“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花了钱仍然没找到实习的情况。”
不少网友认为,大学生实习付费就是个陷阱。“中介利用学生毕业后急着找工作的心理,趁此机会赚黑心钱,在对方交完钱后直接消失。就算毕业生成功进入大厂实习,被安排的也都是和专业没关系的工作。”一名网友表示。
不少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认为,从就业本身来看,应不断积累职业经验,尽早适应职场与社会,宜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高额中介费“买”实习经历更是不可取。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孟久儿表示,从表面上看,实习乱象似乎与学生自身的就业焦虑以及选择实习单位的盲目性有关;从深层次上看,则与一些高校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充足、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不充分、相关部门对提供实习类业务的中介机构监管不严格等密切相关。高校应切实负起组织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企业也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8/02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8/02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