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30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29
-
诈骗手段花样翻新,但是长久不衰的就这么几种。12月28日,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公布了2021年度六大典型骗术:刷单返利、“杀猪盘”、冒充公检法、冒充电商客服、虚假贷款、虚假投资……
骗局一:虚假贷款类 让人越借越穷的骗局
“诈点”: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下载app
小结:简单粗暴的诈骗手段,却会让你穷到只剩下一张身份证。
手段:1.骗子通过电话、短信、虚假广告等方式寻找对象。2.以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等话术诱导受害者下载app或进入钓鱼网页办理贷款。3.引导受害者缴纳担保费、验资费、解冻费等各项费用,伪造交易流水,造成无法放款的假象。4.骗光受害者的钱后将其拉黑。
骗局二:冒充公检法类 单起案件损失金额最高的骗局
“诈点”:涉嫌犯罪(非法出入境、洗钱、诈骗、贩毒)、视频连线、资金核查
小结:平均每起被骗金额达15万元以上,号称诈骗之王。
手段:1.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致电事主,以涉嫌犯罪为由恐吓受害人,并发送假的“通缉令”等。2.要求受害人对外保密,使其与家人、朋友隔离。3.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自证清白”。
骗局三:冒充电商客服类 伤害不大但波及最广的骗局
“诈点”:质量问题、办理退款、三倍赔偿
小结:最容易收到的诈骗电话,由于市民防范意识提高,整体呈下降趋势,单案涉案金额也在不断缩小。
手段:1.骗子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人员致电受害者,告知其商品降价或质量问题,或需要注销高级会员,否则将产生服务费。2.进入骗子提供的退款钓鱼页面,填写个人银行账户信息。3.骗子称账户被冻结或系统问题无法退款,并伪造无法放款的假象。4.骗子要求受害者开通“花呗”“借呗”“京东借条”等贷款平台中的贷款额度,将钱转入指定账户“做流水”。
骗局四:“杀猪盘”被骗总金额最高的骗局
“诈点”:网恋、鸡汤、我们一起赚钱
小结: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各类诈骗总金额之和的30%,位居首位。
手段:1.骗子潜伏在各类社交平台,把自己包装成“白富美”“高富帅”,主动添加受害者微信。2.每天土味情话,嘘寒问暖,建立网恋或好友关系,骗取受害者信任。3.诱导受害者参与虚假网络赌博、投资。
骗局五:刷单返利类 发案数量最多的骗局
“诈点”:兼职、垫付、通过链接方式安装app
小结:此类诈骗发案占比33.14%,位居首位。
手段:1.通过网站、qq群、微信等引流,邀请刷单。2.先进行小额刷单,返还本金及佣金,加深信任。3.后派发大额刷单任务或多次刷单,以“系统故障”和“任务未完成”等理由,不还本金和佣金。
骗局六:虚假投资类 伪装在“大佬”身后的骗局
“诈点”:高收益、高回报、专家带你包赚不赔
小结:各类专家讲课头头是道,跟风投资血本无归。
手段:1.骗子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方式,讲课发展学员、培训对象。2.利用社交媒体授课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洗脑式教育。3.群内的“托儿”营造虚假的成功案例,提高可信度。4.诱导受害者在虚假投资网站或者手机app上不断注入资金。投资理财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29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28
-
网上购物存在诸多风险,稍不留意就会中了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日前,家住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某小区的陈女士就遭遇网购平台退款诈骗,所幸雨花公安分局左家塘派出所民警及时介入紧急阻止支付,才未造成财产损失。
12月19日18时,该所接到分局反诈中心工作指令,称辖区某小区一居民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根据预警指令信息,民警江迪迅速确定当事人的居住地并立即带领辅警罗伟赶往现场。
前往途中,江迪拨打当事人陈女士的电话时,却发现其电话一直处于通话中。直到江迪等人到达陈女士家中,陈女士才挂电话,还准备向对方发送验证码。“我们是左家塘派出所的民警,这个验证码可千万不能给,不然你银行卡的钱会被对方转走。”民警江迪急切地说到。
原来,前不久,陈女士在某购物平台上购买了化妆品, 19日下午,陈女士突然接到一个自称售后客服人员的电话,对方声称陈女士购买的商品存在商品质量问题,商家将进行三倍金额的赔偿,并表示会将电话转接给银行工作人员,让陈女士按照提示进行操作。
信以为真的陈女士二话没说,当即按照对方的提示进行操作,很快便收到了一条包含“验证码”的短信。陈女士没有多想,正打算将收到的“验证码”告诉对方,此时,民警的敲门声响起。
“多亏了你们!”陈女士回想起来心中一阵后怕,“我这卡里有8万多钱呢,这要是被转了,我可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听了民警的话,陈女士忍不住向民警再三道谢。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及‘短信预警’功能可以对诈骗电话、诈骗信息进行智能预警......”民警江迪向陈女士进行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提醒她要提高识骗、防骗意识,并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民警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选择网络购物时务必提高警惕,凡是接到自称“商家”或“客服”的电话,声称商品需要退款或重新支付时,不要对方提供的网址链接,不要透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及短信验证码等信息。网购商品存在问题,务必登录官方平台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及时报警。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