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费“高清实时街景”只看到网络图片,警惕app虚假服务诈骗!
“想老家了,就下载‘实时街景’”,这个以缓解乡愁为卖点的app通过社交平台像“病毒”一样传播开了……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app虚假服务诈骗案,高清街景就是其中一大软件类型。
据悉,上海警方摧毁的这个专门开发手机软件骗钱的犯罪团伙共有犯罪嫌疑人30余名,涉案app有4大类共计50余种,涉案金额超过1亿元。
设虚假功能诱人付费
下载安装某款手机软件体验“全球高清街景”,可以随时随地、如临实地一般查看自己家乡乃至世界各地的实时高清街景,体验vr360度全景沉浸式游览。
上海市民王先生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不禁心动并下载安装了该款软件。软件的主界面提供了“家乡街景”“高清街景”“vr全景”等多个功能选项,并在显著位置标明了推荐套餐和价格,分别是3个月38元、1年68元和终身使用98元。王先生本想先试用看看,就输入了老家住所的具体地址,但是页面却直接跳转到了套餐购买界面。
由于价格并不昂贵,王先生遂选择了终身使用套餐并完成支付。然而让他失望的是,软件并没有提供其老家住所的高清街景,甚至连县城的照片都十分模糊,与广告和简介中的描述完全不符。在多次尝试失败并联系客服退款无果后,王先生向相关部门投诉。
2021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持续深入开展“动态隐患清零”,通过梳理分析110警情、12345热线投诉、群众来信来访等情况,滚动排查、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12月初,市民王先生的这则投诉引起了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的关注。
警方调查发现,自2021年11月以来,该款软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投诉达200多起,而具备类似功能的“高清世界街景”“3d全球街景”等软件在各平台也都有大量投诉记录,且该类软件普遍存在共性,都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以“观看实时街景”“高清vr体验”等虚假功能为卖点吸引用户下载安装,并且必须交纳费用后才能正常使用,而当用户发现功能与广告承诺不符进行投诉时,客服则以各种理由拖延、拒绝退费。
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发现所谓“高清实时街景”类软件实际上提供的都是网络收集来的公开免费视频或者图片,既非高清也不是实时,有的甚至直接链接到其他地图软件,涉嫌欺诈犯罪。
充值中大奖概率为零
2021年12月28日,闵行分局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发现开发该款所谓“全球高清街景”软件的注册公司为“上海榆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但该公司并无实际经营业务和资金流水,软件的收入资金均流入了另一家名为“上海土拨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土拨鼠公司)的账户中。
其余几款类似地图软件虽然隶属不同的公司,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陆续发现这些公司都与土拨鼠公司有关联。
经过对公司所有法定代表人和股东、受益人的全面调查,警方发现与土拨鼠公司相关联的企业多达50余家,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没有实际经营的业务,但却都有一款手机软件注册上架,且所有软件的收入最终都流入了土拨鼠公司。
如此大规模且具有关联性的企业集群,其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一个犯罪团伙。经过梳理,警方发现涉案企业投入手机应用市场的软件多达50余款,主要分为开盲盒、低价抢购、高清街景和定位服务4大类,且几乎所有软件都存在虚假服务的诈骗嫌疑。
例如,有一款宣称可以低价抢购高值产品的软件“惠省钱”,用户在充值了19.9元后,发现这只是所谓“会员费”,如果想要兑换电瓶车,还必须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集齐50个碎片。而从后台数据来看,集齐碎片的成功率为零,事实上也无一人获得过电瓶车。
之后,该团伙还将此活动升级成“19.9元抽取iphone13手机”,同样也无人中奖。在此过程中,犯罪团伙一方面骗取了用户充值的所谓“会员费”,另一方面,由于用户观看大量广告视频,团伙还能从广告方获得流量费用。
针对时下流行的盲盒消费形式,该团伙还推出了“锦鲤盲盒”和“趣盲盒”两款开盲盒类软件,奖品分为化妆品类、电子产品类和品牌手机类,按照奖品价值高低设置不同的充值金额,用户充值数额不等的资金后可以获得一次或多次开盲盒的机会。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犯罪团伙通过软件后台直接关闭了奖金池、归零了中大奖概率,因此无论用户充值多少、开几次盲盒,其结果都不可能“爆大奖”。调查显示,该团伙所有同类软件均无中大奖记录,个别在软件中显示的中大奖“用户体验”信息均系犯罪团伙故意伪造。
而该团伙研发的定位软件基本不可能实现其宣传中所称对他人的实时定位和远程监控。
至此,一个专门开发手机软件,以提供虚假定位、街景服务和虚假开盲盒、低价抢购等为幌子骗取用户钱财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经常“变装”割“韭菜”
今年1月21日,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指导下,闵行警方在本市某创意园区7幢a座展开抓捕行动,包括土拨鼠公司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股东葛某同、王某某、葛某媛、康某某等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在内的所有团伙成员悉数落网。
经查,土拨鼠公司内部组织严密,分为市场部、产品运营部、技术部、客服部、人事财务部5个部门。
葛某媛负责市场推广,其管理的市场部包括推广运营和视频制作两个部门,通过在短视频平台等网络媒体广泛宣传,获得充足的流量关注后吸引用户下载安装,并同步收集市场反馈信息。其中极具迷惑性的一种宣传方式,就是与主流视频类应用中的自媒体对接,以“用户体验”的方式软植入广告,以达到误导用户的目的。
葛某同、王某某负责产品运营,根据市场反馈信息研究设计新的软件产品框架和概念,并交付由康某某专职负责的技术部门跟进开发,实现软件产品上线。经过初步查证,自2020年12月开始,该诈骗团伙涉案金额超过1亿元。
目前,葛某同、王某某、葛某媛、康某某等30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闵行警方依法刑事拘留,7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查中。
一位有多年办案经验的老民警告诉记者,一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犯罪危害程度呈几何倍数增长,涉案金额令人瞠目结舌。
“在实际办案中,新型网络犯罪由于隐蔽性较强,最终认定非法获利数目会远低于涉案金额,并且难以确定实际受害人数目,在后续的审查起诉环节面临诸多困难。”这位民警说。
事实上,部分自媒体广告、流量平台也成为此类犯罪的潜在帮凶,网络犯罪往往通过热门短视频应用平台“引流”,大多采取自媒体“软广告”形式,吸引用户下载安装手机应用软件,进而实施诈骗。而当一款应用软件收到客户投诉达到一定数量时,犯罪团伙往往会下架软件,重新注册一家企业,换一个名字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入驻应用市场,收割下一波“韭菜”。
警方提醒,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对自媒体广告、软件应用市场的监管,及时发现、警示、下架可疑软件。广大市民则要提高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在正规应用市场下载安装软件,注意查看用户反馈和评论,以此作为辨别软件功能真实性的参考依据。如果发现自己被骗,在保留相关交易证据的同时及时报警。
专栏 风险提示 法治网 | 2022/03/03 -
一人分饰多角行骗,警方深入调查,及时撕下大师“三重伪装”面目。近日两江新区警方破获一起“算命改运”诈骗案,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及时止损近500万元。
今年1月底,市民周先生到重庆市两江新区刑侦支队报警,称感觉自己被骗了。
周先生介绍,2020年初,在一次聚会上,他认识了自己发小的妻子林某。在聊天中,林某谈论自己的干爹干妈很有背景实力,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神秘的管家“彭叔”,更是精通玄学、易经、风水等知识。
林某在聊天中还透露,管家“彭叔”给很多所谓“达官显贵”都做过法转过运,而且还给他们自己家也改过运,效果很好。
由于自己近几年生意不顺,于是便想通过林某搭线让“彭叔”为其转运。
在林某的引荐下,周先生加了“彭叔”和林某干爹干妈的微信。按照“彭叔”所谓的“转财走运”的方式,先后分六笔,共转账880余万元给“彭叔”。但1个月后,周先生再次收到“彭叔”催款的消息,这才发现事情有些蹊跷,于是报警。
接到报警后,两江新区警方根据周先生提供的证据着手调查,经过调查发现,所谓周先生依托“彭叔”通过施法“转财走运”,根本就是林某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2022年2月初,警方将林某抓获,林某对精心设局诈骗周先生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林某交代,2016年,她分别注册了三个不同的微信号,分别虚构其“干爹”“干妈”“彭叔”三人身份。虚构“干爹”是某大型地产的合伙人,虚构“干妈”父亲是一名将军,虚构“彭叔”是“干妈父亲”家中的管家,精通易经、风水等,给很多所谓的“达官显贵”做过法。
林某交代,2021年,在得知其丈夫发小周先生财运不佳之际,她便有意向周先生声称“彭叔”精通易经、风水,借机用“干爹”“干妈”“彭叔”三人添加受害人周先生微信。随后,林某以“彭叔”的微信号骗取周先生,称改运做法必须要交一笔财金,通过“转财走运”,这笔财金3-6个月运势转变之后,会如数退还。随后1月中,林某以“彭叔”身份,通过罗盘定位做法等理由,先后骗取周先生880余万元。
林某说,在此期间,周先生也怀疑过,但她都以“干爹”“干妈”和本人的身份通过微信告诉周先生,“彭叔”身份尊贵,让他要坚持,不要前功尽弃,以此打消其疑虑。
警方查明,所谓“干爹”“干妈”“彭叔”三人均是林某虚构,其微信也均是林某一人使用。林某在收到周先生转账后,大肆挥霍,将钱财用于购买奢侈品、豪车、旅游以及偿还外债等支出。目前,警方已紧急止损480余万元。工作中,警方还查明,2019年,林某还以同一方式诈骗390余万元。目前,林某已被执行逮捕。
警方提示:此类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当事人心理特点,以所谓转财消灾、走运,骗取钱财。防范此类诈骗的关键就是破除迷信,相信科学。一旦受骗,要固定好证据,及时报警,配合警方开展调查。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3/02 -
随着征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提示,强调“征信修复”不可信。
“部分金融消费者到银行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发现信用报告上有多次逾期记录,影响银行业务审批,就找到非法中介,试图修改逾期记录。非法中介会编造理由、伪造材料甚至拿钱跑路,不仅损害金融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风险。”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征信修复”主要有三种套路。
一是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这类骗局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及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代理、咨询”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教唆信息主体用“非恶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伪造证据材料进行投诉,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通常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联。
二是征信培训、加盟诈骗。这类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开办培训班,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广泛发展下线,骗取加盟代理费。所谓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
三是骗取个人敏感信息。这类骗局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百灵棋牌的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从中渔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骗取高额贷款利息,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等说法,凡是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删除、修改征信记录。”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人士强调,“即便有了逾期记录,也不要过于恐慌。一方面,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自欠款和欠息还清后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另一方面,银行在做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唯一参考依据。此外,也可通过发表个人声明的方式,阐述对逾期的解释和说明,个人信用报告会如实记载。”
专栏 风险提示 新华社 | 2022/03/02 -
本想买台“干衣神器”,不料买到的却是“漏水潮机”,消费者要退货,商家却说:购买该产品享受了500元“政府补贴”,不能退换货。
2月9日晚,浙江省永康市消费者金女士在永康润泰商业有限公司(大润发家电专柜),购买了一台售价9000元的热泵滚筒干衣机,并使用了“永康家电消费券”抵扣了500元。
次日,店方送货上门并安装好。金女士当夜使用后发现,该机的顶盖、滚筒的外壁和地面上都有余留的水,而且衣服也烘不干。2月12日,该店给她换了货。2月13日,她使用新换的干衣机时发现,仍旧存在漏水和烘不干衣物的老问题。金女士要求退货,结果遭拒。店方拒绝退货的理由是:金女士使用了消费券,享受了500元“家电消费政府补贴”,因此无法给她办理退款。而且在“永康家电消费券”使用规则中也规定:“使用家电消费券购买家电,须开具正式发票,不予退换货。”
“不退换货的前提是产品质量没问题,现在产品质量有严重问题还不给退换,是不是让消费者白花钱?”金女士对此不解。
2月15日,永康市消保委接到金女士的投诉后,联系相关各方进行调查核实。
2月18日,干衣机厂家出具退机鉴定单,明确表示用户机器内接排水管到水箱,机器顶盖有水蒸汽,蓄水盒到1/3后不见蓄水,烘干结束后门体和地面都有水,衣服烘不干,鉴定结果是:退机。
永康市消保委经调查后认为,给消费者提供质量合格的商品,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尽的法定义务。使用“永康家电消费券”购买家电,不予以退换货的前提是保证家电质量。
该店提供的干衣机商品,换新后次日使用中出现“漏水、难烘干衣”的故障,不具备该商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应当具有的使用性能,属于交付之日起7日内不符合商品质量要求的情形,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八条,《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十八条等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该店退货。
作为家电零售商,该店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该机质量问题导致退货,责任不在消费者,该店不应该要求消费者承担因此产生的损失。在厂家已经鉴定退机的情况下,消费者要求该店退货退款,应该予以支持。
2月21日,该店向消费者金女士全额退还了干衣机购机款。
针对这起投诉发现的问题,永康市消保委发布“消费券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
申领使用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时,要注意它与商家(打折)优惠券是否可以叠加使用、是否有相关限制性条件。
在支持消费券商家中优中选优,建议优先选择“放心消费单位”商家,事先约定违约责任,降低消费风险。
谨慎选购新款式、新规格、新型号的耐用家电商品,依法把握3个维权时间节点:消费者购买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正常使用出现质量问题的,自接受商品之日起7日内,可以主张退货;15日内,可以主张换货;6个月内,发现瑕疵引发争议的,依法由厂商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永康市消保委同时提醒相关品牌厂家和商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商品质量,依法履行“三包”义务,不打折扣不缩水、不找借口不拖延,准确理解相关政策,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把政府惠民举措落到实处,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3/01 -
朋友聚餐,上大众点评搜索附近推荐;买化妆品,翻翻小红书他人笔记;入手电子产品,打开知乎看看专业人士建议……如今,“种草”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种草消费”蔚然成风。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代写代发、虚构消费经历的“笔记”“测评”悄然出现,诱导甚至误导人们的购物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了公众的质疑。受访专家们表示,“虚假种草”以分享为名,实为变相营销,透支了“种草”的信任根基,破坏了网络生态和市场秩序,亟待规范整治。
“种草”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每次看到博主推荐的一些实用产品,我都很心动,想买来试试!”在北京顺义工作的小王是“90后”,下班后没事就掏出手机,“刷刷”小红书、抖音。
下单前,小王会专门浏览别人对产品的使用评价,“听听过来人的建议”在她看来很有必要,因为自己很难对所有同类商品有全面了解。“别人可以种草我,如果我的消费体验好,也能种草别人,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小王说。
小王所说的“种草”,是网络流行语,泛指把某种事物推荐给他人,让别人也喜欢该事物的行为。“种草”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各大小美妆类论坛与社区,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种草消费”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分享推荐的不仅是产品,网友们不时调侃: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可“种草”。
作为一种新消费业态,“种草消费”的盛行有多方面原因。“对消费者而言,既希望买到最好的产品,又想在购买时省时省力。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买好东西就得‘货比三家’,纠结一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丁瑛指出,“种草”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在提高其决策效率和准确率上提供了便利。
“今天的消费者已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希望参与甚至主导消费体验。这一点在年轻人群体中表现最为明显。”丁瑛表示。去年5月,中信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有64.3%的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在购物时受到“种草”推荐的影响。艾瑞咨询在之前发布的《种草一代·95后时尚消费报告》中,将“95后”称为“种草一代”,称其拥有很强的品牌传播和“种草”能力。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网络社交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小王告诉记者,相互“种草”是一种社交方式。即便互不相识,但通过分享“种草笔记”、了解产品口碑、探讨消费体验,大家就能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收获认同感与归属感。如果推荐的商品被他人选购并认可,内心也会十分愉悦。
网红博主、达人等群体在“种草消费”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消费者在做决策时,很大程度会受参照群体的影响。”丁瑛说,不同于代言明星,网红等群体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更贴近,像身边的朋友。如果对他们的人设产生了自我认同,消费者就可能成为其“粉丝”,之后即使没有特别需求,看到推荐后也会产生购买欲望。
“希望在新的一年,自己变得更有气质。”新年伊始,刚在上海参加工作的小陈立下目标。“为此,我关注了一些感兴趣的博主、达人,有的推荐一些书籍,有的教如何穿搭。我想像他们一样睿智、时尚!”小陈认为,“种草”的过程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
“虚假种草”涉嫌虚假宣传
正当大家享受“种草”带来的便利时,一些“杂草”也野蛮生长起来。
旅游爱好者刘女士每次旅行前,都会搜一下目的地好吃、好玩的地方,依据就是网上的“种草笔记”。“多数情况下推荐的内容不错,但有很多笔记‘水分很大’。”刘女士坦言,比如极力推荐的餐厅其实菜品一般、价格高、服务差,分享的“打卡胜地”使用滤镜过度美化,真实景观与图片严重不符。
不少网友都有类似刘女士的经历。去年国庆期间,一则“粉红沙滩”的笔记,吸引无数网友前去打卡,结果“浪漫美景”实为土褐色土地加上粗糙沙砾,让人大跌眼镜。有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的遭遇:被“种草”某款化妆品,用完后脸发痒,查询后得知是“三无产品”。中国青年报前不久一项调查显示,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61.7%的受访者认为护肤品、化妆品是网络“种草”容易踩雷的产品。
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一旦有利可图且监管不到位时,往往就会背离初衷、乱象丛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网红”不具备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有的为了蝇头小利,没试用过产品就胡乱吹嘘。更有甚者,在形形色色的“种草笔记”背后,有大量代写代发团队,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写手的任务是根据商家需求,编写细节丰富、煽动力较强的“文案”。随后,“文案”将转至提前选好的粉丝数多的博主、达人等手中,打着“亲测有效”的名号在各大平台投放、推广。有的商家还通过发私信的方式,邀请普通用户合作:用户无需使用体验产品,只要复制粘贴商家提供的图文素材,在自己账号下发布,就能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报酬。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更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丁瑛说,如果越来越多的商家只关注“文案”、聘请“网红”,忽略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长此以往,不利于市场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且随着消费者受骗次数的增多,也会导致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下降。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针对当前虚构“种草笔记”等情形,我国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明知或应知内容不是发布者的真实经历,却以营利为目的虚构“种草笔记”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推进整体、全面、系统的治理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其中就有“重点整治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各大平台也积极配合,成效初显。以小红书为例,自2021年12月启动“虚假种草”专项治理以来,小红书共封禁81个品牌及线下商户,处理相关虚假“种草笔记”17.26万篇、违规账号5.36万个。
为了应对“虚假种草”,网友们也绞尽脑汁,总结出若干“反种草”心得:打卡网红景点前先在社交平台上用“避坑”等关键词检索;多位博主短时间内推荐同一产品,要保持警惕;评论区全是相似度很高的好评,须留心真实性……
开展专项行动也好,总结“反种草”心得也罢,并非治本之策。如何从根本上健康“种草”?受访专家们表示,要在多环节、全链条上加强监管,推进整体、全面、系统的治理。
首先是抓住平台这个“牛鼻子”。用户信任平台是因为有其信用背书,平台也从用户青睐中获取流量红利。若平台充斥着虚假宣传,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口碑与发展。薛军认为,平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与完善内容筛查机制,主动为用户“填坑”。
对“种草笔记”中的分享和营销难以分辨,是很多消费者不小心“踩雷”“入坑”的重要原因。理论上,如果发表个人消费体验,不收取任何费用,则不能界定为广告;若与商家签了协议,并收取为其宣传推广的费用,则应属于广告。
“但在现实中,与常见的代言广告不一样,‘种草者’有没有收费,消费者无从了解。”薛军说,为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平台应将“种草”中具有商业营销性质的内容标注“广告”字样,起到提示作用,这在《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有体现。
在现有法律法规外,“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他建议,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和账号及时封禁,并将商家、造假者、刷单人等相关机构和人员列入行业黑名单,形成震慑效应。
“灰色产业链之所以形成,个别零星的刷分控评行为很难做到,代运营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薛军说,应对相关第三方接单中介进行重点治理。必要时,可以收集这些代运营主体的信息,并在平台之间、执法和监管部门之间共享。
丁瑛表示,“种草”是一种口碑营销,当种与被种之间缺乏信任,人们的心理基础就会被打破。“良好的种草氛围应由大家维护。”丁瑛说,对网红、达人等群体而言,推荐东西要真实可靠,这样才能收获长期的信任与支持。作为消费者,要理性“种草”,同时积极参与监督,发现线索主动投诉举报,让“虚假种草”无处遁形。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