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到了,骗子也在蠢蠢欲动。近日,有骗子冒用学生qq以“报名知名院校培训班”的名义向家长实施诈骗,厦门市民熊先生就被骗走了近4万元。
厦门警方提醒,近期此类骗局在全国多地出现,不少学生家长中招,家长在接到此类信息时,一定要通过电话或当面与子女或学校老师、子女同学的家长核实情况,切不可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学校要及时通过微信群、qq群、短信等途径向家长预警,最大限度避免此类警情发生。
“女儿”想报“清华培训班” 名额只剩最后一个
事发当天,市民熊先生的手机qq上收到一条好友申请,昵称是自己女儿小秋的名字,他不疑有假,接受了申请。“小秋”先是向他发来了一张“学习计划表”,又称学校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教授”来校开展学业培训,随即发来一张培训通知书的图片,图内有公章、报名老师qq。“小秋”称,学校要求学生不能自己报名,需要家长直接和“老师”联系。
听到“小秋”说想报名后,熊先生很高兴,马上添加了“老师”qq。然而,对方称没有名额了,但有个家长刚刚口头报名还没缴费,所以还剩最后一个名额,只要马上缴费就可获得这个名额。了解清楚“女儿”想报名的科目后,熊先生向“老师”提供的银行账户汇款39200元。
缴完费后,熊先生叮嘱“女儿”一定要好好学习,“小秋”突然又说同学都报了六门,自己还想再增加三门课程,并且向熊先生“表决心”一定会好好学习。熊先生这时觉得有些不对劲,立马让爱人联系学校老师,结果被告知并没有此事。熊先生这才发现被骗,赶紧拨打110报警。
类似骗局多出现在学期期末 行骗步骤一般分三步
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民警分析,熊先生遭遇的是冒充子女qq“报名培训班”的骗局,而这种骗局往往出现在每学期的期末,以往的受害者大多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家长,而近期有不少子女在职高、中专就读的家长也受骗上当。诈骗步骤一般有三步:
首先,骗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受害人qq号,或用新账号伪装成受害人向其父母发出好友申请,然后向其父母发送“学习计划表”获取初步信任,再发送虚假的知名高校培训通知书,在装出求知心切的同时,还声称“教育局有补贴、成绩优异可免学费”等理由,骗取家长的进一步信任。
随后,“子女”会以“报名名额有限、许多同学已经报名、报名即将截止”等理由营造紧张氛围,不断催促家长添加通知书上“老师”的qq转账报名,并表决心会好好学习,为的就是让家长放松警惕。
而当家长想要核实情况时,骗子往往会以“正在上课,没办法接电话”“手机故障无法接电话”等理由拒绝通话,并不断催促家长转账汇款。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6/28 -
近日,广州天河警方捣毁一个特大养老诈骗团伙,抓获以周某(男)为首的犯罪嫌疑人62名,捣毁门店及窝点13个,现场查扣现金26万元,冻结资金200余万元,查获电脑、手机、“保健品”等一大批。
“包治百病神药”骗走老人40万元
“感谢公安机关为民讨回公道,将这些骗子绳之以法。”近日,“平安厅”广东公安“厅长信箱”收到群众给广州天河警方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对天河警方打掉一个养老诈骗团伙表示衷心的感谢。
原来,2017年底,邓伯(化名)经过天河区仙x堂门店,看到店铺门口有一个写着“免费测量血压”的牌子。邓伯被吸引走进店内测量血压,随后有工作人员给邓伯把脉,并称邓伯有肾虚、肾亏等疾病。当邓伯咨询该如何治疗疾病时,工作人员向邓伯推销免费的中药包敷疗体验,号称这些中药能“包治百病”。
邓伯在店内体验过一次中药包敷疗,感觉挺舒服,回家后跟儿子说起。儿子劝说邓伯,不要轻信店铺推销的“保健品”,但邓伯认为有很多老年人都在店里做敷疗,应该不是骗人的。
在2017年底到2022年5月这4年半的时间里,邓伯陆陆续续到店里免费测量血压,并购买了一些中药包敷疗的疗程。在做中药包敷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称邓伯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吃各类“保健品”。工作人员还专车接送邓伯去听“专家”“老教授”举办的讲座。在讲座中,“专家”推销各种高价的“保健品”,称这些“保健品”都是“包治百病”的,叫老人家放心购买。4年半下来,邓伯在仙x堂门店共花费40万元购买“保健品”。
邓伯的儿子见老爸把大量钱财花在“保健品”上,身体好像越吃越虚弱了,于是在2022年5月向天河警方报警。
雷霆出击捣毁特大诈骗团伙
接到报警后,天河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根据报警人提供的线索,天河警方顺藤摸瓜,深入研判,发现了一个活跃在天河区的特大养老诈骗团伙。
经调查,民警发现,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先后注册成立广东xx中医研究院和xx集团有限公司,下设仙x堂门店。团伙的50余名成员被划分为“市场部”“行政部”“财务部”“专家教授”等团队。该团伙对成员定期进行培训,具有固定的推销“话术”四部曲:一是以免费测量血压吸引老年人“上钩”;二是通过赠送中药包理疗、温情问候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三是由专人负责把脉,夸大甚至虚构老年人的病情;四是专车接送老年人参加讲座,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无疗效的“保健品”或“三无”产品。
6月8日上午,收网时机成熟。天河警方雷霆出击,分赴天河辖内的天园、天河南、林和、棠下、猎德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62名,捣毁门店及窝点13个,现场查扣现金26万元,冻结资金200余万元,查获电脑、手机、“保健品”等一大批。
准确说出病情是“神医”?实则是“神棍”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仙x堂为了推销“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老人家到店里做中药包敷疗的时候,工作人员会一边和老人家聊天,一边登记老人家的个人信息,包括老人家的病情、同住人员、家庭收入状况等。
“阿伯,你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啊?”
“阿婆,你最想调理身体哪些问题啊?”
经过咨询,工作人员会把每个老人家的身体情况汇总在一张表上,然后邀请老人家去听“专家”“老教授”举办的讲座。在老人家参加讲座时,“专家”能准确说出老人家的病情,使老人家觉得这个“专家”有实力,是个“神医”,其实这都是工作人员事先登记的信息。“专家”还吓唬老人家:“阿伯,你现在这个风湿很严重了,如果你再不治疗可能会瘫痪!我们有专门治疗风湿的药,很多人都在我们这里把病给治好了。”老人家听后害怕,被诱导高价购买无疗效的“保健品”。
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天河警方打掉这个养老诈骗团伙后,邓伯的儿子专门在“平安厅”广东公安“厅长信箱”写了一封感谢信,衷心感谢天河警方。
警方提醒:在“保健品”诈骗中,不法分子会对老年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子女要多和父母沟通交流,关心陪伴才是最好的“保健品”。老年人要端正保健理念,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免费午餐”和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防陷入骗局。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6/24 -
专栏 风险提示 法治日报 | 2022/06/21
-
“视频制作,软件编程,包教包会”“兼职招聘,内推实习,直达名企”……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大学校园群里看到,不时有人发布网络培训和招聘的广告信息,涉及考取证书、技能培训、兼职副业、实习就业等诸多内容。不少大学生被广告内容吸引、进行咨询,殊不知这些广告很多是不法分子放的“鱼饵”,一不小心便会上当。
来自江西南昌的大学毕业生李杨(化名)就陷入了网络培训的陷阱。他在某app上看到一个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的广告,称“包教包会,学完变大神”。原本就有想法做自媒体创业的李杨看到后心动不已,贷款支付了5999元培训费,上了一段课程后发现教的都是网上能搜到的知识,而且对方也没有提供原本承诺的派单服务。要求退款被拒后,李杨踏上了漫长维权路。
像李杨这样被网络培训、招聘广告坑害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今年首次突破千万,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多学一份技能、多考一张证书,以便多一个就业的资本。在此背景下,网络培训愈发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设置层层套路,引诱大学生报名,骗取钱财。
机构设置层层套路 诱导办理培训贷款
今年3月,李杨在某app中看到一家名为“看点视频”的机构发布的广告,广告宣称“提供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等课程”“包教包会,学完变大神”。李杨添加了该机构负责人的百灵棋牌的联系方式,对方耐心细致地为李杨介绍了全部课程,并称培训结束后机构还提供派单服务,学员可以接单赚钱。
培训费5999元,这让李杨犯了难:自己只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哪能一下掏出这么多钱?得知这一情况,这位负责人“贴心”地向李杨介绍配套服务:如果无法全额支付培训费,可以办理机构提供的“助学贷款”,学成之后靠接单还贷,到时候不仅还贷不成问题,还能大赚一笔。
于是李杨便下载了对方指定的一款消费金融app,办理了贷款,5999元的培训费被分成12期偿还。可在办理贷款时,机构负责人发来的提示让他备感疑惑。该负责人提醒:“申请过程中选择‘不是学生’一项,职业选择‘无业’,你是来兼职的,不然要审核很久,这样操作方便快速受理通过。”
在办理贷款界面,李杨填写个人信息、点击申请选项时,弹出一则提示消息:“本贷款仅对社会人士开放,在校学生请退出申请流程”,文字下面显示两个选项,分别为“我是学生”和“不是学生”。李杨想起上述负责人的“叮嘱”,选择了“不是学生”选项并完成贷款办理。
办了贷款交完钱,机构负责人立马给李杨发来培训视频。一个月后,培训结束,机构负责人称为他安排了接单测试,只要通过测试就可以接单赚钱还贷了。测试内容很简单,李杨顺利通过,但之后却迟迟没有接到机构给他派的单。
多次追问之下,上述负责人称:“机构只负责教会你们视频制作,能不能赚到钱接到单就看你们自己,单子要你们自己寻找,机构不提供派单。”
李杨将该负责人此前承诺派单的截图发给对方,对方称未签订相关合同,无法提供派单服务,也拒绝退款。此后,李杨再也联系不上这位负责人了。
在天津从事多年教育培训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网络培训机构打着培训的幌子,诱导大学生报名办理“培训贷”“助学金”等各种名目的贷款,让许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背负高额债务,有些大学生甚至遭遇过暴力催收。
“当下网络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名不副实,内部课程许多都是网上公开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从报名开始到完成培训,每一个环节都有机构设置好的陷阱,稍有不慎就深陷其中。”张先生说。
网络招聘暗坑连连 求职内推竟要付费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网络培训外,网络招聘也是大学生权益受损的重灾区。不少高校毕业生缺少社会经验,又急于得到一份工作,这种心理被一些不良公司抓住,他们打着“招聘岗位”“实习岗转正”等旗号在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吸引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报名。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高校毕业生说,他们在这些网络平台报名后,还没开始实习,甚至连公司在哪都不知道,就被要求交纳各种费用,一旦交了费就再也联系不上该公司了。
即将从北京某大学毕业的高苏(化名)在网络招聘平台投递了多份简历,希望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一家声称招聘“××企业导购员”的第三方公司向她抛来了“橄榄枝”。高苏按照对方的要求填写了报名表,很快便收到了面试时间和地点。
高苏告诉记者,面试地点在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北附近一座写字楼内,出电梯没几步就是一间没有公司名称的玻璃墙办公室,办公室里有四五名员工在忙碌。
面试前,高苏忐忑不安:自己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且也只是想找份工作过渡下。没想到,面试结束后,该公司的面试官当场宣布她被录用,回去等待排班即可,但需要现场交纳300元用作员工服押金。
起初高苏有所怀疑,可旁边一位“刚刚结束面试”的学生向她出示了自己的付款截图,并称也是来应聘导购员的。高苏就稀里糊涂交了押金。
后来,高苏多次询问对方何时能上班,均被对方以各种说词推延。高苏感觉被骗,要求退还押金,对方答应季度结束后结算,可没过几天,高苏发现已被对方拉黑。她向网络招聘平台举报投诉,也迟迟没有得到回复。
在网络招聘中,“付费内推”也是一种常见的套路。一位长期致力于揭露“付费内推”套路的博主告诉记者,“付费内推”分为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机构将大学生的简历以“广撒网”形式投递出去,一旦学生获得面试、实习机会,机构便宣称是“内推”的功劳;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花钱买“内推”,往往学生交钱后才发现得到的岗位是不签订任何协议合同、不发放任何薪酬的“小黑工”。
来自四川成都的大学生刘敏(化名)就中了计。刘敏通过社交平台得知某网络培训机构提供“考证 实习 工作”服务,便向客服人员咨询具体事宜。客服反复向刘敏兜售“考证课 付费内推”打包套餐,总计4万余元,并保证刘敏有无限次内推机会,至少一次被保送面试,并且实习机构涵盖市面上所有金融机构。
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刘敏没多想便交了报名费。购买完课程后,培训机构根据刘敏的职业规划,为其提供了几个内推实习的机会。可刘敏发现,这些实习单位都是小型券商业务部,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实习内容主要是打印、递送文件,无法接触专业内容,于是拒绝了这些实习安排。
对于原本的实习、内推承诺,培训机构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让刘敏耐心等待。前不久,刘敏再次上门讨要说法时发现,线下授课点已人去楼空,对方再也联系不上了。
走上维权路后,刘敏才发现,被这家培训机构坑了的有六七十人。记者在一第三方投诉平台看到,平台30天内共收到112条针对该培训机构的投诉,这些投诉的主体多为在校大学生,涉诉金额从4万元到12万元不等,投诉状态均是“处理中”。
“企业或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违反者将受到行政处罚。并且职业中介机构必须取得行政许可,否则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说。
轻则侵权重则犯罪 加强监管实名登记
身陷网络招聘陷阱、损失钱财的大学生,或许还算是“幸运”的,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招聘中,本想轻轻松松日入千元,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公开报道,即将毕业的江苏扬州大学生王海前段时间找到一份清闲的“高薪工作”——只需每天工作几小时,月入超万元。按照对方要求,王海办理了多张银行卡,每次工作就是通过手机转账、atm机取钱。3天时间,他的银行流水金额就达100多万元,同时也获得了近3000元的报酬。
直到江苏扬州广陵警方找上门,王海才意识到自己已触碰法律的红线。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移送检察机关。
无独有偶,就读于安徽某职业学校的张林,被高报酬所吸引,加入“跑分赚钱”的队伍——提供其名下银行卡,配合对方进行资金流转,提供的银行卡数量越多,获得的报酬越多。一番操作,张林就得到3600元“劳务费”。最终,鉴于张林系院校在读生、初犯、偶犯,认罪认罚,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1万元。
对于上述种种招聘培训陷阱,朱杰分析说,大学生权益受到了侵害,招聘机构、培训机构至少没有履行合同,违反民法典,应当作出赔偿。若机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谎称提供培训、考证、介绍工作、接收实习等,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相应服务,而骗取大学生钱财,则涉嫌诈骗、触犯了刑法。
在朱杰看来,要净化网络招聘、培训市场,保障高校毕业生权益,首先要整治虚假广告,建议平台的运营商严格审查广告发布者的主体资格,涉及招聘、培训的必须实名登记;对培训类、招聘类机构纳入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者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此外,大学生出校门前,学校应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强化学生的反诈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指出,网上大量招聘培训陷阱的存在,说明监管有漏洞、有盲区,要针对网络平台和大量培训招聘机构,打造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构建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方位、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的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净化市场。
刘俊海也提醒大学生,求职时要提高警惕,在应聘环节就开始收钱的大多是诈骗行为,要注重保留证据,发现问题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专栏 风险提示 法治日报 | 2022/06/20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