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多地银保监局发布相关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各类金融陷阱,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给新市民的金融锦囊
北京银保监局聚焦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和新市民金融宣教,连发两则风险提示帮助消费者掌握金融知识,增强权益保护意识。
在给广大新市民群体准备的“金融锦囊”中,北京银保监局提示,要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合理利用借贷产品,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切记远离“套路贷”“砍头息”等不良网络贷款,高度警惕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饵,尤其要警惕一些不良机构或平台在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以“免息”“零首付”等说辞隐瞒实际息费成本的行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应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设置过于简单的银行账号密码,签订合同、风险须知等重要文件时谨记“三不”,即不签“空白合同”、不给随意授权、不能“一勾到底”。特别是对于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绝对不可随意提供,以防个人信息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对于需要维权的消费者,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若发生纠纷,消费者可以选择向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确有需要,还可按照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诉讼至人民法院。切勿轻信社会上“代理退保”“代理维权”“挂账停息”“征信修复”等宣传广告,不要把个人信息轻易提供给“代理维权机构”,更不要参与编造虚假信息、伪造证明材料等“恶意”投诉行为,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高危高发风险需多警惕
黑龙江银保监局针对非法集资诈骗案件提示,当前非法集资诈骗典型手段包括投资型诈骗、网络型诈骗、新经济诈骗和涉老型诈骗,有效防范非法集资,消费者应当增强理性意识,警惕高额回报;选择合法渠道,购买正规产品;勤学金融知识,辨别诈骗套路。
贵州银保监局再次提示消费者警惕“贷款中介” 诱导提前还贷、违规转贷的风险,贵州银保监局指出,提前还房贷需根据自身及家庭财务状况合理规划、综合权衡,依法合规办理贷款及还款业务,切勿通过违规“转贷”方式提前还贷,尤其要警惕“贷款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避免盲目盲信,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消保办法实施,以案说险
河南银保监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提示介绍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
银保监会去年颁布《办法》,对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行为设定了明确禁区,包括不得进行欺诈、隐瞒或者误导性的宣传,不得作夸大产品收益或者服务权益、掩饰产品风险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为消费者开通收费服务;不得强制捆绑、强制搭售产品或者服务;不得挪用、占用消费者资金;不得拖延理赔、无理拒赔;不得采取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实施催收等。
对于违反《办法》规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可以向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的监管机构反映,监管机构将依法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消费者因受到损失要求补偿、赔偿的,可以投诉银行保险机构,要求其按照《办法》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的规定核实处理,协商解决纠纷。消费者也可以向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提出调解申请,银行保险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参加调解。
湖北银保监局以案说险,通过“委托‘赔偿中介’代办理赔”的具体案例,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牢记三句口诀:“个人信息勿轻泄,委托代办需谨慎,金融知识多了解”。湖北银保监局指出,消费者的身份证件、银行卡号、支付密码、支付二维码、验证码等属于重要的个人信息,务必妥善保管,切勿轻易提供。在必须提供身份证件的场合,可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有效期等内容,防止不法分子冒用个人信息。
上海银保监局则通过图文互动形式,结合具体案例,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要重视风险评估,仔细研究产品说明书,选择真正匹配自己的理财产品,切忌盲目跟风。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3/03/17 -
3月13日,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称,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以减少新学期消费侵权事件。
2022年,一些学生家长在校外培训机构捆绑销售、充值赠送等促销手段的诱导下,超时段、超限额支付培训费用,带来“卷钱跑路”“退费难”风险,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近7万件,高居服务类第三位。对此,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督促指导各地积极化解,切实维护家长合法权益。
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特提醒广大家长和学生,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未取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行政许可,或以个人名义开展“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等违规培训,这类培训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又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为方便家长查询,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同时,签订规范服务合同。广大学生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再次强调,学生家长在支付培训费用时,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避免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同时,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要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此外,两部门提示,警惕机构虚假宣传。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得最大客源、获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建议家长和学生“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从业人员力量、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再做决定。
记者了解到,2023年,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加强消费教育指导、严肃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同时,提醒广大学生家长“擦亮眼睛”,提高消费权利意识、消费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共同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3/03/15 -
近日,辽宁省锦州市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消费警示,涉及老年消费、电视购物、预付式消费、教育培训等十个方面。
养生保健物品的最大消费者是中老年人,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的这一心态,实施虚假宣传,以产品体验、免费健康讲座、赠送小礼品、收取定金卖产品等形式“忽悠”老年消费者。
手法一:以产品体验为“诱饵”。一些不法商家往往临时租赁场所,以提供免费体验或试用为诱饵,通过现场授课、放录像等方式,用“甜美”的亲情让老年人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事实上,这些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多属辅助产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纯属夸大疗效。
手法二:以讲座或赠品为幌子。他们先在市场或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或者是召集群众到指定地点听“专家”免费讲座,采取当场免费赠送物品、凭宣传单入场购买可享受优惠等说法进行诱骗。讲座则一般都是前阶段“洗脑”,后阶段卖“药”,地点选择在宾馆会议室、郊外旅游区等隐蔽场所。
手法三:以虚假宣传为手段。“专家”鼓吹养生保健物品为“神丹妙药”,包治百病。因为多数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等老人病。不法分子利用老人缺医少药、求医心切、识别能力差的心理特点,故意把保健品当药品来推销,且价格不菲,疗效全无,却不能退货,造成患者经济损失数千至数万元之巨。不法商家采取在一个地方行骗得手后马上就换地方的方法,来规避处罚。当群众发现保健品并无医疗效果想找人退货时,不法分子早就逃之夭夭了。
为此,锦州市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谨慎对待健康讲座、熟人推销、免费体验等活动。当发现有人使用上述手段推销养生保健物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生病要到正规医院治疗,使用药物或保健食品应咨询医生意见,同时还应同家人商量是否购买保健食品和辅助器械,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专栏 风险提示 中国经济网 | 2023/03/07 -
专栏 风险提示 信用中国 | 2023/03/06
-
近年来,各类提升学历、就业指导、职业能力、招录考试等职业培训备受青睐。然而,部分机构在利益驱使下,通过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收费不透明、霸王条款、培训贷、拖延退款等问题频出。
为此,广东省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选择信用佳、口碑好的培训机构,切勿一次性预付大额培训费用,签订合同时要了解清楚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
要选择信用佳、口碑好的培训机构
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消费者首先要注意查看对方是否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等。要货比三家,通过网络搜索,查看培训机构是否出现过相关投诉记录或消费纠纷报道,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培训机构以避免后期消费纠纷。
切勿一次性预付大额培训费用
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消费者,要抵御培训机构提供的各种优惠诱惑,警惕虚假宣传及诱导性宣传,结合自身情况理性思考,按需报名学习,缴纳费用也应分期报名,切勿一次性预付大额培训费用,分期分季度缴费报名学习能在突发情况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勿忘签订合同要把条款看清楚
进行职业培训消费时,双方要签订合同,要了解清楚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要特别关注商家终止服务、商铺转让时的限制性约定,并确认是否允许中途退款,合同中有对自身不合理不公平的条款要及时向商家指出更正,双方约定和修改的条例应白纸黑字写在合同上,并双方签字加盖公章,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用贷款缴纳培训费?慎重选择!
职业培训消费时应该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慎重再慎重选择培训贷。警惕部分职业培训机构存在使用诱导甚至欺瞒等手段,引诱消费者使用贷款分期支付培训费。
这种百灵棋牌的支付方式将为消费者带来极大隐患,一旦签订合同,在合同期内都需要每月按时还款给金融机构,如遇到培训机构“关门跑路”,消费者既得不到培训教育服务,培训费用也很难退还,还要偿还金融贷款。倘若逾期不还款,被金融机构记入个人征信黑名单,必将影响个人工作和生活。
消费凭证记得留 依法维权要积极
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消费者,要注意保留好缴费凭证单据、培训服务合同以及广告传单、截图等。一旦发现培训机构存在异常情况或遇到消费纠纷时,及时拨打12345投诉举报热线或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消费者组织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专栏 风险提示 中国经济网 | 2023/03/06